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化工企业与化工院校对话:人才为何缺?
2010-12-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化工企业

    学校尽力:“三明治”、订单式
    面对企业的需求和呼唤,化工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者们也早就坐不住了。
    南化院院长徐建中感慨地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按需办学,与企业接轨,为企业培养出真正需要的人才。作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一时一刻也不敢放松啊!”
    据了解,近年来,化工院校也在不断地努力。据南化院副院长黄斌介绍,学校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问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尝试采用“三明治”教学法,即对有的班级采用第一学期在学校上理论课,第二学期就下企业实训,第三四学期回到学校继续上理论课,第五学期再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第六学期正式到企业顶岗实习;有的在二年级学习期间,将一个班分成两个小班,一半在学校上理论课,一半在企业顶岗实习,每两个月交替进行,连续1年,第五学期一起回到学校继续学完理论课,第六学期再到企业顶岗实习。“目前从企业的反馈来看,我们培养的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很容易就能够脱颖而出,企业给出了较高评价。”
    化工行业工种多,不同的化工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为了能够符合企业需求,南化院尝试了与化企联合培养学生的订单模式。这些学生的培养计划的制定都是企业直接参与进来,实习也到对应的企业去,毕业直接到企业就业。黄斌说:“这是最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你要什么样的学生,我就给你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几年我们先后与南京红宝丽公司、徐州中能公司等5家企业合作,毕业后学生签约率达90%,企业对于学生质量也非常认可。但是目前真正参与的企业比较少,还是仅限于小规模的培养。”
    “无论是搞‘三明治’教学、订单模式还是派访问工程师,我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校企合作对于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性。目前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并不高,很多时候派学生出去实习,企业都不愿接待,最后还是要靠我们学校老师和企业领导的私人关系才能达成合作。我们职业学校最盼望企业能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南化院教务处处长王江涛说。
    记者观察:两相悦,缺红娘
    一个有需求,一个愿付出,按理来说,这是一拍即合的喜事,但是学校和企业的联姻却为何没有想象中的幸福?为何企业一方面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又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为何企业希望学校采用订单式培养,但是学校却不敢大规模搞订单模式?记者带着这一大堆问题对校企双方进行了采访。
    据王江涛介绍,目前国家对于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文件,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由谁负责是企业比较敏感的问题。“化工企业是高危企业,对安全问题格外看重,大企业怕一旦出了事有麻烦,所以不热情。有的小企业想赚点实习费,对我们就热烈欢迎,可是他们的企业多是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学生去了什么也学不到。”
    对于企业喜欢的订单式培养,学校也有难言之隐。王江涛告诉记者,职业技能学校为企业专门培养一个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课程设置都是针对企业需求设定的,需要小班授课、特别训练,相应的教育成本也有所增加,如果企业和政府不给予学校相关的补贴,大规模的订单式培养是很难进行的。
    王江涛告诉记者:“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之一。2008年我被学校派往德国学习的时候了解到,在德国,国家对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有立法规定,年利润超过标准的企业就要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利润越高规模越大的企业就要相应地提高岗位数量,如果提供的岗位数量超过规定标准,国家会为企业减免税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徐建中表示,针对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顶岗实习、教师职前实习、校企合作等关键问题,政府应该统筹各个行业和部门,出台统一并能有效支持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法规文件,详细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规定学校、企业、社会都应该承担的责任,以解决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同时应当制定学校与企业共建项目的税收减免管理办法,对涉及校企合作的项目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加大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看来,学校和企业虽然两情相悦,但是能否长久地结合,还需政策做红娘。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